院内新闻
news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院内新闻
我院承担的中日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港口大型石化储罐结构风致灾变控制技术联合研发”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来源:环境科技中心 日期:2023-03-31

3月29日,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日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港口大型石化储罐结构风致灾变控制技术联合研发”在北京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项目负责人、我院院长张华勤代表项目组介绍了项目完成情况、主要技术突破、中日合作协同创新、项目过程管理和国际合作效益。项目围绕港口大型石化储罐结构风致灾变机理科学问题,与日本东北大学合作研发,重点突破港口大型石化储罐结构的风效应预测、风灾评估及风振控制关键技术,形成抗风设计方法、风效应智能预测平台、风灾评估系统及混合风振控制减灾技术等多项创新成果,有力支撑了我国交通强国和能源战略安全实施。

项目历时3年,克服了疫情考验,以联合试验、技术引进、合作研究、自主研发等形式有序推进项目,高水平完成了全部研究任务,并依托我院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进行了技术交流和推广。我院风工程研究团队坚持实行“以我为主”的合作研发模式,依托大气边界层风洞实验室开展了港口大型石化储罐抗风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大型储罐气弹模型全场动态测振风洞实验,揭示了大型储罐非线性动力风致灾变机理;引进了惯质增强减振技术,并自主研发形成了 “疏透覆面气动减载—抗风圈防屈曲—广义变式调谐惯质阻尼器”风振控制减灾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港口大型石化储罐“抗风设计—风灾评估—减灾防控”技术体系。日本东北大学植松康教授团队依托其风洞实验室、结构安全实验室、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开展了协作研发。

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中日科技外交与人文交流,提升了我国港口储罐抗风减灾技术水平,有效支撑了我国能源战略计划安全实施和“一带一路”港口建设。该项目取得的技术成果能够有效支撑港口大型石化储罐抗风减灾,创新形成的高雷诺数模拟方法、非接触全场应变测试试验平台有力提升了我院风洞试验技术水平,形成的理论方法和风灾控制技术体系还为其他风敏感结构的灾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项目研发过程中培养了多名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技人才,且相关成果已经在孟加拉艾萨拉姆、巴基斯坦卡拉奇电厂、越南沿海项目等多项“一带一路“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抗风中得到了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港口抗风减灾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图1. 2021年7月交通运输部时任副部长赵冲久视察本项目风洞试验

图2. 国际首次开展大型储罐气弹模型全场动态测振风洞试验


图3. 本项目在国际首次提出的 “疏透覆面气动减载—抗风圈防屈曲—广义变式调谐惯质阻尼器”混合风振控制减灾技术